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

来源:北方文物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年07月07日 06:28:3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 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文物安全是进行行政执法工作的最低要求,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将永远坚守这一要求标准。根据国家报告显示,各级财政部

3 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文物安全是进行行政执法工作的最低要求,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将永远坚守这一要求标准。根据国家报告显示,各级财政部门用于文物和遗产保护的资金超过14.5亿元,用于消防、安全、防雷等近470个国家文物和历史遗迹保护项目,并启动全国重点文物单位400多个新的保护项目。我国正在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并建设潜在风险的早期预警,全国范围内的执法检查超过27万次,记录在案的违法行为仍然存在819起。

当前,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已有秩序地恢复工作,必须实施一系列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预防措施,比如监测健康状况、控制人流、传染病预警和应急管理等,以确保参观人员、工作人员和文化机构的安全,并敦促各机构向工作人员介绍传染病防控知识,落实安全检查和加强应急准备,确保传染病预警和处理得当。

4 文物行政执法工作的对策

首先,应该加强对文物保护点进行法律监管。根据国家文化遗产局的数据,我国已经加强了对文物保护的监管,2019年执法检查超过27万次。在检查期间共发现819项违规行为,其中涉及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的一起案件。目前涉及国家级文物安全的案件数量一直在下降,但保护工作仍面临挑战。目前,文物保护将重点关注火灾、盗窃、挖掘等重大风险,还将完善预防和监督体系。作为国家专门从事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部门,应当完善文物保护机制,深入基层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确保对有价值的文物能够及时落实保护措施,能够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每个地区文物的特征,并制订出相应的法律体系。

其次,考虑到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遗址的数量,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是工作量巨大的一项工作。庞大数量的文物和遗址等,使任何形式的监管和保护都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盗墓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非法文物来源,我国历史资源丰富,分布着许多不同时期的墓葬,盗墓和走私文物在过去几个世纪经常发生,目前盗墓和走私文物的情况已显著减少。

目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仍然薄弱,在农作中,他们常常不知道挖掘出来的东西是有价值的,这些文物在民间被当作垃圾、废品处理,他们经常以极低的价格把文物卖给黑市的中间人,从而造成文物流失。

再次,在文物行政执法工作中,我们需要大力宣传文物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性,在知识储备欠发达的地区进行文物知识的讲解和宣传,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避免出现因无知造成的不良后果。并且应该规范文化财产跨境流动的国际法律制度。随着人们对文物需求的增加,给国内文化财产法律制度也带来了压力,这也表明国际社会对文化财产缺乏共识和监管,削弱了国内法律体系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性。如果国际法律体系能够更有效地监管文物,国内法律体系的压力就会减轻,对文化财产的不利需求也会下降。

针对目前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从根本上完善保护文物相关的法律法规才是根本途径。对国家而言,应重视对各级文物的保护,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文物保护条文,创造良好的文物保护氛围。对各级政府而言,应当充分结合当地文物资源的分布情况,做好普查调研工作,并根据调研结果指定文物保护办法,制订出带有地方性质的法律法规。我国有一部分文物是集中在农村的,法律法规可能触及不到,再加上负责基层管理、保护文物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我们应当积极动员村民,由村委会牵头,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协议,让村民成为文物的管理者和保护者。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有助于保障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

最后,向人们普及文物知识,改变人们对文物的态度。政府可以教育那些在农村最容易发生盗墓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在那些当地人觉得他们没有其他谋生手段或者他们有权利继续发掘文物的地方,不断开展文物行政执法教育工作,告诉他们文化财产的价值以及保护遗产的必要性,并重点突出文化财产的处罚规定。

虽然法律法规也规定我国公民应该将发现的文物移交给国家,一般根据当地经济情况、文物等级的高低来给予适当奖励,但具体的奖励和最终数额几乎没有提供,一般这种奖励的象征意义大,精神奖励要大于物质奖励。在文物行政执法工作中,我国政府应该扩大奖励机制,奖励那些真正找到文化财产的人,如果他们把这些文物交给政府,可以得到可观的现金或精神奖励,促使人们把这些财产交给政府。当然,任何奖励计划都必须精心设计,以免助长盗墓或对其他文化遗址的掠夺。政府除了支付经济奖励外,还可以认可、肯定文物发现者,这种认可包括在新闻报道中突出提及,对为发现文物做出贡献的人在博物馆中制作永久铭牌。

文章来源:《北方文物》 网址: http://www.bfwwzz.cn/qikandaodu/2021/0707/1192.html



上一篇:四十年来西夏瓷器研究综述
下一篇:新技术条件下文物鉴定与鉴赏方法初探

北方文物投稿 | 北方文物编辑部| 北方文物版面费 | 北方文物论文发表 | 北方文物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北方文物》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