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文物》期刊栏目设[01/26]
- · 北方文物版面费是多少[01/26]
- · 《北方文物》投稿方式[01/26]
考古论文_中国东北地区公元前三千年前的文化演(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4.2.10 红山文明的消亡 4.2.11 生业 4.2.12 渔猎主导型文明——红山文化的个案分析 4.3 小珠山下层文化系统的社会发展 4.3.1 社会 4.3.2 生业 4.4 左家山下层文化
4.2.10 红山文明的消亡
4.2.11 生业
4.2.12 渔猎主导型文明——红山文化的个案分析
4.3 小珠山下层文化系统的社会发展
4.3.1 社会
4.3.2 生业
4.4 左家山下层文化系统社会的发展
4.4.1 社会
4.4.2 生业
4.5 嫩江流域诸考古学文化社会的发展
4.5.1 社会
4.5.2 生业
4.6 小南山文化的社会发展状况
4.6.1 小南山文化社会分化的初现
4.6.2 小南山文化与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关系
4.6.3 查海时代中国东北其他地区的玉器
4.7 新乐下层文化的社会
4.7.1 社会
4.7.2 生业
4.8 哈民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
4.8.1 社会
4.8.2 生业
4.9 中国东北地区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4.10 中国东北地区社会发展的几个特征
4.11 东北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边际现象
4.12 小结
第五章 生业方式与相关问题
5.1 生产性经济的格局
5.2 渔猎主导型经济与独特文化面貌的塑造
5.3 渔猎型经济对特定地理单元内文化谱系演进的影响
5.4 渔猎主导型经济与社会发展个性的形成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后记
文章摘要: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最早开展科学意义上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迄今已走过百年的历史。这里也是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重点区域,对阐释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谱系论”和“文明论”为理论基础,本文试对中国东北地区公元前三千年前的考古学文化及其所表述的文明进行整合研究,以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时空范畴内的文化演进与社会发展情况。论文第一章对本文讨论的时间与空间范围作出界定,简要回顾“两论”在东北地区考古研究中形成与运用的发展历程,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与程序。论文第二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将中国东北地区划分为十个地理—文化区,即辽西地区、西辽河流域、下辽河流域、辽东半岛地区、西流松花江流域、东辽河流域、海拉尔河流域、嫩江流域和三江平原地区。以层位学和类型学为基本方法,以陶器纹饰和器型为主要着眼点,对上述十个地理—文化区内所包含的诸考古学文化进行分期定年研究,初步建立起各区的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同时,从陶器纹饰、器型组合的共性与差异出发,辨识出了一些以往未被识别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将个别过去所划分的考古学文化或遗存合并为同一考古学文化;以及将部分曾经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拆分为不同的考古学文化或遗存。总之,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和新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国东北地区公元前三千年前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定性与定年的全面梳理。论文第三章主要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谱系关系和文化格局的研究。首先,通过将上述十个区的文化编年序列进行横向串联,建立起中国东北地区公元前三千年前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体系。其次,立足于文化的编年序列,着眼于陶器的纹饰器型,对诸考古学文化的纵向传承与横向渗透关系进行解析,由此构建出诸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关系。最后,以历时性演进的年代顺序为叙事脉络,以共时态互动的文化关系为分析主干,分阶段、分层次地探讨我国东北不同地区各个考古学文化的相互联系,即文化格局的演进与变动。论文第四章是对中国东北地区公元前三千年前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社会发展的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该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在前文所搭建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平台之上,以年代早晚关系为线索,以物质遗存所反映出的社会演进现象为标准,分谱系、分阶段地剖析诸考古学文化的社会演进脉络。属查海时代的小南山文化、双塔一期文化和兴隆洼文化涌现出了玉质礼器,反映出当时社会已初步走向分化。仰韶时代早、中期诸考古学文化的社会分化进一步加深,宗教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以赵宝沟文化晚期和红山文化中期为代表的辽西地区神权和军权或已开始确立。至仰韶时代晚期,处于晚期阶段的红山文化为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神权进一步发展,王权正式形成,标志着红山文化晚期跨入文明时代。基于诸考古学文化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划分出文明启步、文明起源、文明形成三个发展阶段。并对红山文化所代表的渔猎主导型文明以及红山文明的消亡原因、东北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边际现象等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论文第五章依据经过科学鉴定的动、植物遗存材料,对中国东北地区公元前三千年前新石器文化的经济格局进行了分析,突出了渔猎主导型经济在东北文化区文化面貌塑造和社会发展特点形成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论文第六章主要是本文所得出的主要创新性认识和重要补充意见的扼要总结。
文章来源:《北方文物》 网址: http://www.bfwwzz.cn/qikandaodu/2022/0309/1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