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文物》期刊栏目设[01/26]
- · 北方文物版面费是多少[01/26]
- · 《北方文物》投稿方式[01/26]
霸陵文物首度展出,印证汉文帝节俭说法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相关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西汉11座帝陵进行仔细调查,基本弄清了诸陵的范围、封土、附属的后妃墓及陪葬墓等情况。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
相关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西汉11座帝陵进行仔细调查,基本弄清了诸陵的范围、封土、附属的后妃墓及陪葬墓等情况。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对汉高祖长陵陪葬墓、汉武帝茂陵陪葬墓、汉景帝阳陵刑徒墓地、汉宣帝杜陵陵园及外藏坑、汉高祖薄姬南陵外藏坑等遗存进行了发掘。
这些文物还能告诉人们更多信息。汉景帝阳陵已发掘11座外藏坑,代表和象征的是卫尉、宗正、少府三卿或其下属官署机构。而霸陵四周的外藏坑,无论从其数量、分布形式、规模尺寸、形制结构、文物内涵等诸多方面,都与阳陵高度一致。由此可见,这对父子皇帝的“文景之风”确实一脉相承。
史书记载,汉文帝一生节俭。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如果这些记载都属实的话,那汉文帝绝对称得上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之一。与此同时,他不断下旨减免百姓赋税。在汉文帝的治理下西汉国力不断强盛、府库充盈。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疆域辽阔、制度完备、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大一统王朝,对中华文明具有深远影响。同时,“视死如生”的西汉也是一个厚葬风俗非常盛行的王朝。一般来说,西汉皇帝在继位不久就会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陵寝,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并倾尽人力、物力、财力来建造自己的长眠之地。有数据统计,在汉代,国家三分之一的赋税都被用来修建皇帝的陵寝。
霸陵考古出土的铜漏壶
后元七年(前157年),汉文帝驾崩于未央宫,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今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毛窑院村南白鹿原畔的“凤凰嘴”山势险峻、气势不凡,是霸陵所在地。2001年,“凤凰嘴”霸陵被认定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采用考古勘探、地质探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多次对“凤凰嘴”进行大范围的细致勘查。事实证明,当地除了十余块明、清碑石之外,并未发现任何陵墓类遗迹。换言之,“凤凰嘴”只是一座自然山。
西汉帝陵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帝陵附近建有大面积的礼制建筑,周围还分布着数量不等的陪葬墓,特别是高祖至汉宣帝的陵墓附近建置了陵邑,个别陵邑城垣至今犹存。西汉帝陵代表着当时的最高祭祀礼制、丧葬习俗,体现着经济生产、政治组织、审美风尚、精神信仰等西汉社会的方方面面。
“外藏坑”是相对于正藏的一个概念,它位于墓室之外,是正藏的附属部分。从秦始皇陵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帝陵周围都有很多类似的外藏坑。很多学者认为,这些外藏坑实际是在模拟都城的建制,是一种“若都邑”的建设理念。
□悦迪
文献记载,这种节俭风格,汉文帝一直带到了坟墓里。《史记》记述汉文帝留有遗诏:“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目前的考古发现,似乎能印证史书的说法。
从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称帝,到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王朝一共历经了11个皇帝,分别是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西汉的国都在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所以,西汉11座帝陵均在西安一带。汉高祖刘邦原来将西安的咸阳划定为皇家墓葬区,除汉文帝霸陵在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汉宣帝杜陵在西安南郊的少陵原上外,其余9座陵都在西安市北面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
2022年,相关部门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对该展览的展品进行了调整,目前展出文物总量达119件,等级文物占比68%。最让人期待的是,汉文帝霸陵考古出土的23件(组)文物首次向公众展出,这些文物与汉景帝阳陵及其他西汉帝陵文物关联极强,又不乏考古新发现的独特性,进一步丰富了展览内容,完善了展览对西汉帝陵发展史的全面解读。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陕西省以西汉帝陵大遗址阳陵为平台,策划推出了《治世之光——西汉帝陵考古成果暨致敬考古百年展》。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4月22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联合承办的《治世之光——西汉帝陵考古成果暨致敬考古百年展》调整展陈完成,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考古出土的23件(组)文物首次向公众展出。
尽管霸陵有上百座外藏坑,但是未来相关文物很难出现“井喷式出土”。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曾对媒体表示,外藏坑数量非常大,进行全部发掘旷日持久没有太大意义。发掘几个了解内涵就可以,不会继续发掘。
文章来源:《北方文物》 网址: http://www.bfwwzz.cn/zonghexinwen/2022/0519/1543.html
上一篇:检察助力岩画保护让文物“活”起来
下一篇:无损检测助千年古树“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