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墓出土文物与史料相印证--朝阳在辽代是北方纺(2)

来源:北方文物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4月26日 02:34:4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科技考古工作者通过研究,大体还原了辽代纺织及刺绣工艺的状况。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宁告诉记者,研究发现,叶茂台辽墓出土的“罗”,质

近年来,科技考古工作者通过研究,大体还原了辽代纺织及刺绣工艺的状况。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宁告诉记者,研究发现,叶茂台辽墓出土的“罗”,质地轻薄,丝缕纤细,经丝互相缠绞后呈椒孔状。这种罗纹罗孔分布均匀,经纬绞结点比简单罗纹组织更加牢固。这说明辽代工匠已发明了带有绞经装置的织机,并具有相当完备的纺织提花设备。

辽代的染色技术也很先进。叶茂台辽墓出土的丝织品采用了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夹缬”印染工艺,所印织物花纹对称,图案工整,色地分明。比如“烟色泥金印花四绞罗带”,在烟色素罗上先镂刻花版再涂以金泥颜料,有金属光泽,给人以华贵高雅之感。又如“绛色印花四绞罗”为两色套印,白色为主,靛蓝做边框,颜色逾千年不脱落。在刺绣工艺方面,通过调配各种丝线,能使丝织物上的花出现“晕染”效果。刺绣的针法多以“锁绣”做边框或梗脉,以铺绒绣填花叶或花蕊,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进一步促进草原丝绸之路繁盛

辽国所产丝织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外也大量出口,或作为国礼赠送,纺织品是辽与西方交流的大宗商品。根据北宋《诸藩志》记载,辽曾向16个有邦交关系的国家输出过丝织品。

冯永谦告诉记者:“地处东北与中原之间咽喉地带上的辽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担负着连接中国与东亚国家间经贸往来的重要使命。”

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在唐代晚期,吐蕃兴起占据了河西走廊,割断了沙漠丝绸之路。唐朝不得不选择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贸易往来。当时控制草原丝绸之路的是回鹘人,后分崩离析。契丹人乘虚进入,统一了草原各部落。从此,草原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以草原为腹地的辽国,一直致力于对草原丝绸之路的开发和利用,对外贸易的需求带动了辽国与西方国家、东亚诸国以及中原王朝的经贸、文化往来。

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辽的物产源源不断转售于中西亚地区,而西域的物产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11世纪,喀喇汗王朝著名诗人哈吉甫在其著作《福乐智慧》中提到:“大地裹上了绿绒,契丹商人运来了中国商品。”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权成为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参与者,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冯永谦说:“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西域各国的珠玉、琥珀、玛瑙、珊瑚、毛织品、乳香、金银器、玻璃器等向东传。辽国的马、牛、羊、貂鼠皮、皮靴鞋、北珠、陶瓷、青盐白盐、朝霞锦、云霞锦、绢纱等向西传。在这些商品中,以朝霞锦、云霞锦、绢纱等纺织品最受欢迎,需求量也最大。”

周亚利告诉记者,辽国以上京、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境内)、东京(今辽阳)、南京(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为节点,构筑了连通西伯利亚、中亚、欧洲,向东抵东亚,向南通中原的交通网络。为了维护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辽国十分注重对这条交通路线的建设。沿路有专门的驿站设施,设有担任接待工作的“供亿户”,还在上京城内设置驿馆,为诸国信使和商人提供方便的住宿条件。北宋与辽在边境地区的雄州、霸州、新城、朔州等地设置了互市市场--榷场,进行贸易。

“正是这些举措,使草原丝绸之路更加贯通。”周亚利说,“契丹族建立的政权,统治疆域最大时涵盖了大部分北方草原。在辽境内,兴中府就是这条草原之路的节点,从其他四京到东京都要经过此地。从对外贸易来看,兴中府一带地处辽上京所在地,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东端枢纽。辽与北宋、西夏进行频繁的经贸、文化交流,与丝绸之路上的各国建立密切关系,都与兴中府有关联。”

“应该说,在辽代,朝阳地区是北方纺织业的中心。正是由于辽代丝织品之多,对外贸易之盛,在客观上才促成了草原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繁华。”冯永谦总结道。

手记:丝织文物修复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亚蓉是纺织考古文物修复师,她师从沈从文先生。如果将王亚蓉主持或参与过的重大考古项目排排座,几乎能串起一部中国纺织考古史。中国“衣”的历史,依靠王亚蓉的纺织考古结论逐渐真实起来。

说起丝织品修复,王亚蓉说:“丝绸制品刚出土的瞬间,很容易‘见光死'。”

王亚蓉就曾遇到过如此惊险的经历。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一件有机织物,刚出土的时候是碧绿色,不一会儿就变得枯黄,稍微一动就风化、粉碎。囿于当时技术的局限性,她心痛不已。今天我们在博物馆欣赏那些辽墓出土的织锦上美丽的花草纹、繁杂的缂金图案时,可曾想到过当年王亚蓉修复它们时的胆战心惊?

文章来源:《北方文物》 网址: http://www.bfwwzz.cn/zonghexinwen/2022/0426/1540.html



上一篇:百余件辽金元时期珍贵文物亮相重庆
下一篇:检察助力岩画保护让文物“活”起来

北方文物投稿 | 北方文物编辑部| 北方文物版面费 | 北方文物论文发表 | 北方文物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北方文物》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