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文物》期刊栏目设[01/26]
- · 北方文物版面费是多少[01/26]
- · 《北方文物》投稿方式[01/26]
2021年回归的文物有哪些(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辽国灭亡后,契丹人四散奔逃。其中有个名叫耶律大石的契丹贵族曾经带领少数人向西逃窜,建立了西辽,继续维持了98年的统治。西辽被灭后,契丹人彻
辽国灭亡后,契丹人四散奔逃。其中有个名叫耶律大石的契丹贵族曾经带领少数人向西逃窜,建立了西辽,继续维持了98年的统治。西辽被灭后,契丹人彻底分崩离析,陆续散落到了东北地区、河北地区、山西地区和陕西地区。从此之后,官方史书再未提及契丹人,仿佛他们从世界上消失了一样。
为了解决这个历史之谜,之后的历代专家学者都进行过考证和民间走访。最终在医学科学院和部分专家的努力下,解决了契丹消失之谜。他们通过现代科学DNA技术,发现达斡尔族人和契丹人之间存在遗传关系,基本可以确定达斡尔人是契丹人的后裔。云南省的阿,莽,蒋这些姓氏的当地人和达斡尔人又有着相似的父系起源由来,很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
经过研究,专家认为今天分布在云南保山和临沧地区的部分当地人可能是契丹族后人。他们普遍姓阿、莽、蒋、杨、李等姓氏。调查他们的家谱,也发现家谱部分内容出现了辽国。其中《阿公碑文原序》中明确记载:“公原籍乃辽东人氏,宋末时公之先祖保机”。意思是这个家族在宋朝时期曾经生活在辽东地区,祖上是契丹人保机。
由此可见这部分契丹人已经融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根据研究分析,很多契丹人在元朝崛起之后,陆续融入到了汉族和蒙古族之中,部分人则迁徙到云贵地区。除了融入到华夏大地的契丹人,还有一部分契丹人在西辽败亡之后,接受了西域文化。在蒙古帝国西征的过程中,他们为了躲避战乱,经过西域丝绸之路,最终去了中亚地区,成为今天中亚和中东地区的人口。
结语
契丹人在大唐覆灭之际,利用五代十阀混战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北方逐步崛起,最终建立了传奇的大辽。通过吸收汉文化,使得辽国日渐壮大。但它终究没能逃过历史规律,最终腐朽衰败,被宋金联合击灭。契丹人虽然并未放弃,建立了西辽,又维持了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它已经脱离了大时代的轨道。四散的契丹人有的融入了当地的汉族,有的融入了蒙古族,有的则逃到了西域。有的跟随蒙古大军南下征战,分散到了各地,其中大部分聚居于云贵地区。就此契丹人全体淹没于历史之中,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今天五十六个民族之内。辽这个曾经的草原游牧,在光耀了二三百年历史之后,还是像烟花一样沉寂了。这或许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结果,现存的世界文明未来又会去向何方呢?
值34亿寿衣为何无人碰?
辽萧太后是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素有汉之吕雉,唐之武则天的比喻,宋朝的刘娥在某些方面就与萧太后相似,算是北宋几代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模板。萧太后在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绩就是促成了宋辽的“澶渊之盟”,而让当今世人再次想起这个女政治家的,却是其陵墓中被盗的“黄金寿衣”。萧太后陵墓遭遇过六次规模较大的洗劫,至今难寻文物下落,当这件寿衣在90年代抛头露面时必然引起轰动,专家估值为34亿元,那么这件文物为何能经历浩劫后又重见天日呢?
据考古学家的实地考证,及相关文献记载,萧太后与辽景宗的合葬墓乾陵,受到较大规模盗掘6次。首次盗掘是辽天庆九年(1119年),此时金人崛起并占据了乾陵所在的乾州(今辽宁省北镇市)。由于契丹人对女真人的民族政策较为严重,加之军费开支过大,所以金国占据乾州后,便开始寻找辽帝王墓葬群,可以说整个辽国帝王陵墓的首次盗掘,都是金国的官盗行为。后来因统治需要,金宣宗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这便造成东北地区控制力减弱,零散的民盗行为开始渗透至乾陵一带。初期,由于天灾人祸,饥民遍野,为谋生路,很多饥民都参与到盗墓活动中,乾陵也受波及。到了30年代,日本策划了“满立”运动,关东军在东北一带又以研究的名义搜罗了乾陵。70年代我国北方又出现了蒙东盗墓集团,这些人专门针对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的王公墓进行盗掘活动,其中的北镇东子盗墓集团,又一次盗掘了乾陵。经历如此多的盗掘后,文物保护部门也就认为该墓没有什么保护价值了,因此并没有进行及时的保护措施,所以到了2003年,乾陵还能再次被盗。这种情况其实很多,我国古代被盗的墓穴在未发现有文物留存时,也就当做野墓弃之不管。比如很多汉代墓,文物被盗严重,只留些壁画岩画,因此就弃之不管,以至于杂草丛生,荒废于山野之间。而萧太后的乾陵在最后一次被盗后,才引起重视,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和保护,这位千古难遇的女政治家,死后千年不得安宁,也实在令人唏嘘。文章来源:《北方文物》 网址: http://www.bfwwzz.cn/zonghexinwen/2022/1206/1564.html
上一篇:天津深入挖掘文物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下一篇:北方文物文献格式(北方文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