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回归的文物有哪些(4)

来源:北方文物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06日 06:28:4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由上可见,乾陵经历了官盗、民盗、专业盗墓团伙、外国文物掠夺等,那么黄金寿衣到底是怎么被盗的,还能保存完好重见天日呢? 这需要分析不同盗墓

由上可见,乾陵经历了官盗、民盗、专业盗墓团伙、外国文物掠夺等,那么黄金寿衣到底是怎么被盗的,还能保存完好重见天日呢?

这需要分析不同盗墓的特点:首先是官盗,也就是官方组织的盗墓行为,历史上著名的官盗头子如董卓、曹操。董卓盗墓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盗汉武帝茂陵时,发现了一首藏头诗写到“千里草,河清清,十日子,不得生”,董卓愤怒之余将武帝尸体抬出暴尸,又因害怕,又将武帝尸体加所盗宝物原封不动的葬了回去。这件事虽然无法考证,但这里透露了官盗的特点,即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换句话说就是毫无底线。

在盗墓“行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不动尸身,董卓动没动没法考证,但上世纪30年代,孙殿英是动了。慈禧的嘴角被划开一个口子,据说就是为了取出压舌的夜明珠,乾隆的被劈开后,尸骨被随意扔在地上,后经考古学家抢救性的拼凑才得以还原。所以说官盗是最没原则的,其目的就是掠夺死人的财富,墓里发现的,只要可以快速“表现”的,都得拉走。比如乾隆墓里被污水浸泡的字画,孙殿英一副也没拿,后经修复都成了国宝,但“金银细软”,孙殿英一个也没剩下。

前面说到萧太后的墓首次被盗属于金人组织的官盗,除了解决经费问题外,其中还夹杂着民族仇恨,金辽之间的战争,其实可以看做女真人的起义运动。所以金兵在盗墓时,更不会有盗墓行业的“职业素养”,萧太后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女真人的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里崇尚,所以对古墓不存在畏惧,暴尸、鞭尸的行为很可能会发生,那么这件黄金寿衣最有可能就是金兵所盗。

民盗行为往往是盗得少,破坏力大,由于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撑,普通民众盗墓的较为粗犷。这种盗墓的目的也更为单纯,普通百姓没几个愿意发死人财的,他们迫于生计,能在古墓里捡到一些金银古钱就足矣,像是字画、古董、服饰之类的东西,他们不认识,也没有变现渠道,卖不好了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所以萧太后的墓在遭遇金兵官盗后,所剩下的一些零碎陪葬品,可能成为吸引民盗的关键。宣宗南迁、民初灾荒导致的民盗行为,应该不会对乾陵造成更大的损失,这才造就了乾陵三次被盗后,仍然具备对日本、盗墓集团的吸引力。

外来入侵者由于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层次不够,因此在盗墓过程中必然会以专业盗墓团队做顾问。盗墓集团也属于专业的人士,无论是做顾问还是自身的盗墓,都是最守规矩的。现代一些盗墓类的小说都将盗墓分出各种派系,这一点并非凭空想象,古代盗墓确有派系划分,大致为摸金、发丘、搬山、卸岭四类。

摸金、发丘应当不陌生,当年袁绍征伐曹操之前,让陈琳写了个《为袁绍檄豫州》,也就是俗称的讨贼檄文,其中写到“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这里是谴责曹操的盗墓行为,但这里的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并不是官盗的特定职务,它更像是一种雇佣制的盗墓行为,曹操雇佣这些专业的盗墓人,为他敛财充实军饷,所以摸金、发丘在这之前就已经出现,曹操是因人设岗,这并不是官盗的常见形式。

专业盗墓人的派系之分主要依据是盗墓手段不同,比如摸金校尉,常单打独斗,从定穴探墓到入墓盗窃都是一人完成,后才发展成两三人的小团队。这种玩的是“技术流”,行话叫倒斗,也就是将大古墓比做倒立的“斗”,进入斗内将明器取出来就称为倒斗。

摸金派是最讲究规矩的,他们只盗“大斗”,即达官显贵或者皇亲国戚墓;每次只拿一两件明器,目的是为了给同行“留饭吃”;开棺摸金的时候,要在墓室东北角点蜡,摸金过程中蜡烛灭了就叫“鬼吹灯”,则立刻停止盗墓行为,并将墓室恢复原貌后,磕三个头才能离开;摸金时不能损坏墓主人的遗骸,轻拿轻放;盗墓时间为晚上,听见鸡鸣则立刻终止盗墓活动。

发丘派与摸金派属于同根同源,但发丘派自成体系是因为该群体大多能“见光”,他们会以古董店、当铺的形式做买卖,形成盗墓后的销赃终端。盗墓形式上与摸金派大同小异,也是技术流派,以风水定穴,盗墓团队比摸金大,往往会是三到五人,正宗门派会有“百无禁忌”的铜印佩戴身上。

搬山派素有搬山道人之称,他们的盗墓较前两种粗放一些,会使用“爆破”技术,在墓穴上炸开喇叭,使墓室内痛风,氧气充足,降低盗墓风险。卸岭派的特长则是懂机关法阵,嗅觉又特别灵敏,据说铁锹铲出的土壤,他们一闻就知道有没有墓。这些派系虽然没有摸金派那么讲究,但行业规矩还是会遵守的,这里主要包括“三不挖,三不毁”,即民坟、义坟、金冢不挖;尸、棺、阴宅不毁。所以看一个古墓是否为专业盗墓人所盗,看看棺木尸体的损毁情况就大概知道了,还有就是盗洞被重新填好的属于专业盗墓人所为,没填上的就是业余玩家所为。

文章来源:《北方文物》 网址: http://www.bfwwzz.cn/zonghexinwen/2022/1206/1564.html



上一篇:天津深入挖掘文物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下一篇:北方文物文献格式(北方文物杂志)

北方文物投稿 | 北方文物编辑部| 北方文物版面费 | 北方文物论文发表 | 北方文物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北方文物》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