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文物》期刊栏目设[01/26]
- · 北方文物版面费是多少[01/26]
- · 《北方文物》投稿方式[01/26]
南甸土司刀铭鼎印历史渊源考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0 前言 南甸土司在今天的梁河县世袭为官29代,历时552年(1389—1950年)。公元25年前大盈江流域就是一块富饶而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有汉族、傣族、佤族、德昂族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
0 前言
南甸土司在今天的梁河县世袭为官29代,历时552年(1389—1950年)。公元25年前大盈江流域就是一块富饶而美丽的地方,在这里有汉族、傣族、佤族、德昂族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生活的民族有一位部落首领,首领叫“贺弄召法”,他是南甸土司的第一任官员,但不是朝廷官员,而是部落推荐的酋长。在酋长的领导下开辟了大盈江中上游的土地,部落慢慢强大起来,后来兼并了罗卜丝庄(今梁河芒东)、小陇川江以西(今梁河勐养)、大盈江西北边和盏西(今盈江县)一带的部落,形成了较大的勐底(今梁河遮岛)部落。13世纪,位于大盈江东岸的麓川部落兼并了瑞丽江流域的部落形成了强大的麓川政权,麓川酋长思可法开始向东推进,兼并了勐乃(干崖、今盈江)、勐底(今梁河)两个部落,占领了怒江西岸、伊洛瓦底江东岸和大盈江、太平江流域,成立了果战壁王国。14世纪,元军讨伐金齿,勐底酋长随师效命,收复了失地,并得到元朝赐姓刀。到勐底酋长刀贡勐时,麓川思伦法兼并了勐底,刀贡勐成了麓川政权辖下的召鲁,后升陶勐。15世纪,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勐底酋长刀贡勐为了寻找政治靠山,顺利归附明朝,从百夫长升至千夫长。明朝洪武十五年升至土知州,领导本地区。而勐底又称南甸,西汉之前是不为人知的地方,到东汉时期才纳入永昌府,正式归属中国领土,标志着边疆民族正式有了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到明正统九年南甸土司升至宣抚使、成立南甸宣抚司署,从曩宋乡大地搬迁到今九保建署,期间实力较为雄厚,在边地有“十司领袖”之称。管理范围较大,东至蒲窝60千米,西至陇川司为界,南至伊洛瓦底江东岸,北至半个山与腾冲为界,为南甸土司鼎盛时期。明朝灭亡之后,南甸土司归属清朝,这时曩宋划出腾冲。又因中缅勘界,伊洛瓦底江东岸划出缅甸。后又因改土归流,原土司属地九保同时划出腾冲,司署搬迁至永安(今永和)。边地民族造反,南甸土司搬迁到芒东,后又搬迁到遮岛(今现址)。辛亥革命后,南甸宣抚司署被南京国民政府承认,但是南京民国政府已经设立设治局与土司分权分税,大大削弱了南甸土司的权利,实行土流并治,一直延续到1950年5月6日梁河解放。而南甸土司官印是研究土司制度的重要实物见证,同时也对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土司制度统治下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县馆藏南甸土司两方清代官印,由于形制相同,其身世一直不得其解。笔者从事文物保护及滇西地区土司文化研究工作多年,在单位同事的支持下认真对南甸土司两枚官印进行研究,对土司官印的历史由来进行追述考究。
1 南甸土司官印
1.1 土司官印一
南甸土司官印一: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九月由礼部制造颁发。为黄铜质,正方形,边长8.1厘米,厚2厘米,纽高10厘米,柄根部直径3.5厘米,顶端直径2.5厘米,年代及落款均为刻字,“南甸宣抚司印”系悬针篆体,阳文,直书两行,字体笔画粗糙,线条粗细不匀,凹凸不平,字迹模糊。印文分两半,左侧满文,右为清篆,阳文直书两行,译汉字之意。印背铭有汉、满文两种,左书汉文“礼部造 南甸宣抚司”,刻字楷书,右为满文(图1)。右侧落乾隆二十一年闰九月;左书:乾字一万一千九百三十二号。
图1 土司官印一印背
1.2 土司官印二
南甸土司官印二: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九月由礼部制造颁发,印为黄铜质,正方形,边长8.1厘米,厚2厘米,纽高10厘米,柄根部直径3.5厘米,顶端直径2.5厘米,年代及落款均为刻字,“南甸宣抚司印”系悬针篆体,阳文,直书两行,印文分两半,左侧满文,右为清篆,阳文直书两行,译汉字之意(图2)。印背铭有汉、满文两种,左书汉文“礼部造 南甸宣抚司”,刻字楷书,右为满文。印体规范工整线条饱满匀称,印迹流畅清晰,工艺较精。落款为乾字一万一千九百三十二号。沿用到清末民初。
图2 土司官印二印文
2 南甸土司官印解析
仔细查验、对比了两印,并结合查阅的相关史料,试做一解析,敬请各有识之士给予批评指正。
从两印对比来看,印面文字模糊的一印制作工艺精细,字体规范,印坯和印文是连同浇铸的,应为乾隆印制繁盛时期的典型四品官印。印面文字清晰的一印则是先铸好印坯,然后再人工刻凿侧背的印文,故印侧背文字极不规范,其制作年代应为乾隆后期印制衰败时期的四品官印。
文章来源:《北方文物》 网址: http://www.bfwwzz.cn/qikandaodu/2021/0707/1190.html
上一篇:文物材料原子光谱分析标准样品应用进展
下一篇:四十年来西夏瓷器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