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桐城诗学宗白取向(6)

来源:北方文物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年02月10日 11:19: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最后,白居易好杜学杜,然诗风与杜甫差异甚大,甚至是两种不同的风貌,而这正是桐城诗人所追求的复古之途。潘江云: 白香山善学杜者也,杜词宛而

最后,白居易好杜学杜,然诗风与杜甫差异甚大,甚至是两种不同的风貌,而这正是桐城诗人所追求的复古之途。潘江云:

白香山善学杜者也,杜词宛而白过直,杜意蓄而白过尽,杜用事隐约而白过分明。或疑学杜之过,然不如是不足见香山之杜,以为必似杜之宛之蓄之隐约,则有似有不似,有小似有大不似矣……元学杜而白学杜胜之,白学陶而其学杜胜之。予尝谓香山学杜类狂,北地学杜类狷,今诗家则杜之乡愿而已,恶其似也。秋斋萧远,朗咏连旬,爱其冲鬯明快,意到笔随,不似今人点窜故实,蒙昧性灵,虽于杜微有不及,而吾即取其宁直宁尽宁分明,不屑屑似杜为工,则犹广陵散之未绝耳。爰举其大意质我同心,无智出鸡林国相下也。(53)潘江:《读白香山诗十韵序》,《木厓集》卷二三,《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9册,第225~226页。

他认为白居易与他人不同在于,白氏学杜近“狂”,一意进取而不受束缚。他人学杜,高者近“狷”,尚有所不为;下者乃“乡愿”,求似反近于伪。乐天学杜,并不追求杜之婉、蓄、隐约,而是直、尽、分明,这种“冲鬯明快,意随笔到”的风貌,乃“极有唐诗人之变化”的结果。真正的复古是在模拟中求变,乃至与效法的对象在外观上完全不似。

此前的诗人与评论家,多注重白与杜之异,而少关注其同,此种状况至清代发生变化。如康熙间人杜诏即云二人“忧乐不同,而天真烂漫未尝不同也;难易不一,而沉着痛快未尝不一也”(54)杜诏:《中晚唐诗叩弹集·例言》,康熙四十三年(1704)采山亭刻本。;《唐宋诗醇》云:“(白诗)源亦出于杜甫……盖根柢六义之旨,而不失乎温厚和平之意,变杜甫之雄浑苍劲而为流丽安详,不袭其面貌而得其神味者也。”(55)《御选唐宋诗醇》卷一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448册,第405页。沈德潜亦云其“特以平易近人,变少陵之沉雄浑厚,不袭其貌而得其神也”(56)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三,第105页。。而高澍然的观点与潘江极为相近,他说:“乐天取源之地何也?杜子美是已。夫白之疏达,视杜之沉郁不类,要其性厚而气舒,体博而完固,何一非出于杜?其视之甚易,得之甚逸,所谓不必似之,取其自然耳。兹所以为唐一大宗欤?”(57)高澍然:《种竹山房诗稿序》,《抑快轩文集》卷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9辑,第883册。评论家关注白与杜异中之同,一致认同二者渊源相承,其似在神而不在貌,故能成就白氏的诗史地位。我们很难说清人的观点是受到潘江的启发,但桐城诗人对杜与白诗学关系的探讨之价值应予以充分肯定。

潘江等桐城诗人在白居易诗学实践中提炼出复古而求变的主张,体现出糅合七子派与公安派诗学之长的变通思想。七子派尤其是李梦阳与何景明之复古并非不主变,前者有云:“积久而用成,变化叵测矣。斯古之人所以始同而终异,异而未尝不同也。”(58)李梦阳:《答周子书》,《空同集》卷六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62册,第570页。后者亦强调“拟议以成其变化”的学古原则(59)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大复集》卷三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67册,第291页。,有所变化是其复古的目标。同时,公安派主变,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然亦未尝不重复,袁宏道也曾说过“复古是已”(60)袁宏道:《雪涛阁集序》,《袁宏道集笺校》卷一八,第710页。之类的话,白居易、苏轼正是他们学习的榜样。然七子派虽重变,而实际创作仍在复;公安派虽不废复,然实际创作仍主变。前者虽继承了传统诗学的格调之高与意境之美,然字拟句模而缺少个性;后者虽别开生面,却破坏了诗歌固有的含蓄之美,流于鄙俚。桐城诗人鉴于两派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的弊端,力求融合二者,取两派之长而力避其短,将复古与新变相结合,在不似中求似,学古人之精神,而非袭古人之面貌。在古代诗人中,他们发现白居易学杜甫正是秉持此种方式,故将其树立为学古的典范。潘江与方文等提倡的学古之法,也为桐城后学所继承。姚鼐论诗先求似再求化,他说:“若初学未能逼似,先求脱化,必全无成就。”只有“专模拟一家,已得似后,再易一家。如是数番之后,自能镕铸古人,自成一体”(61)姚鼐:《与伯昂从侄孙》,卢坡点校:《惜抱轩尺牍》卷八,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29页。。显然这是对乡梓先辈理论的改进。

四、苦吟的平易

文章来源:《北方文物》 网址: http://www.bfwwzz.cn/qikandaodu/2021/0210/357.html



上一篇:执子之手,与他“吵”到老
下一篇:秋日芙蓉

北方文物投稿 | 北方文物编辑部| 北方文物版面费 | 北方文物论文发表 | 北方文物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北方文物》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