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桐城诗学宗白取向(7)

来源:北方文物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年02月10日 11:19: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桐城诗人学白,可以分为三类。钱澄之作为当事人,对此有清晰的记载: 是时,蜀藻与方尔止学为白香山诗,因见予之诗间有似于香山者,而好焉。予之

桐城诗人学白,可以分为三类。钱澄之作为当事人,对此有清晰的记载:

是时,蜀藻与方尔止学为白香山诗,因见予之诗间有似于香山者,而好焉。予之于香山,非有意以似之也。予以为,诗者性情之事,非缘饰藻绘者之可为,故力求其真率,而不自知其间有似也。而蜀藻之为香山,亦时出入于钱、刘之间,其论诗多与予合。故与尔止同学香山,而吾乡独以香山名尔止。且尔止好苦吟,其有似乎香山者,必经累日构思,模拟刻画,久而后近之。蜀藻之诗,多得诸应酬纷沓之余,或即席唱和,或酒罢挑灯,率援笔而成,而亦无不似者,则其才不可及也。(62)钱澄之:《潘蜀藻诗序》,《田间文集》卷一四,第269页。

钱澄之论诗主性情,故鄙弃藻绘,力求真率,其诗无意学白而风貌近之,此是第一类;潘江作诗“援笔而成”,仿效白之学杜,在不似中求似,此是第二类;方文之为香山,则经累日苦吟而后近之,此是第三类。三者宗白的取向一致,只是途径有所不同,而经过各自的诗学实践之后,又走上不同的道路。

潘江首倡长庆体,除涤荡乡人效王、李而患“郛郭”之病外,还在于矫正“学竟陵则近寒瘦”的衰颓之风(63)《龙眠风雅续集》卷二六上,《龙眠风雅全编》(九),第4462页。。桐城之学竟陵,导源于张秉文,他曾与钟惺等相唱和,其“清逸幽远”的诗风(64)《龙眠风雅初编》卷一五,《龙眠风雅全编》(二),第497页。,与钟惺“诗为清物”的诗学主张及竟陵派“深幽孤峭”的审美追求极为合拍(65)分别见钟惺《简远堂近诗序》,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一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49~250页。。张氏作为抗清而死的官员兼诗人,自然得到桐城后学的景仰,故效其宗尚竟陵派者亦复有人,如姚孙森诗,“初学竟陵”(66)《龙眠风雅初编》卷四五,《龙眠风雅全编》(四),第1787页。又,钱澄之《姚珠树诗引》云:“公诗初学竟陵,喜刻露。”见《田间文集》卷一六,第296页。。然正如钱谦益所言,钟、谭等人“以凄声寒魄为致”,呈“鬼趣”“兵象”(67)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钟提学惺”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71页。。桐城诗人学竟陵派,亦难以避免“寒瘦”的弊病。为矫正此种风气,潘江以白氏平易诗风救之。可一弊未革,一弊又生。竟陵派原是鉴于公安派“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的习气,方提倡“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的审美旨趣(68)钟惺:《古诗归序》,钟惺、谭元春辑:《古诗归》卷首,《续修四库全书》第1589册,第351页。;而潘江以长庆体挽救学竟陵者之失,结果又走上了公安派的老路,他自云未料到其流弊至于“浅率”,“如打油、钉铰之类”,只好再次纠偏,“继取韩昌黎诘屈聱牙之体而优孟之”(69)《龙眠风雅续集》卷二六上,《龙眠风雅全编》(九),第4462页。。很显然,潘江未能汲取公安派创作的教训,其援笔而成的宗白诗风以失败而告终。

相比之下,方文的苦吟带来了创作的成功。潘江述其作诗状态云:“其为诗,陶冶性灵,流连物态,不屑为章句绘之学。间有径率之句,颇为承学口实,然尔止实苦吟,含咀宫商,日锻月炼,凡人所轻忽视之者,皆其呕心刻腑而出之者也。”(70)《龙眠风雅初编》卷三三,《龙眠风雅全编》(三),第1233页。方氏本人在诗中吟咏此种状态云:“吟声切切似秋虫,每到秋来吟更工。最是夜深人静后,满阶槐影月明中。”(71)《嵞山集·嵞山续集·鲁游草》,第755页。他还常用“苦吟”夸赞友人对作诗的投入。同时,钱澄之作诗也重苦吟,他由切身体验感受到,“古人以诗成名,未有不由苦吟而得者”(72)钱澄之:《陈官仪诗说》,《田间文集》卷八,第149页。,并且从理论上揭示“诗贵苦吟”的必要:

为诗者,有天事焉,有人事焉。若夫性情、气韵、声调之间,皆天之为也,不可强也。至于谋篇、造句,则人事之所由尽矣。夫篇有长短大小之不同,而起结开合,变化无端,顿挫抑扬,自然节奏,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皆不可以有意为也。唯造句,则心欲细而功欲苦,是以诗贵于苦吟也。

苦吟无他,情事必求其真,词义必期其确,而所争只在一字之间。此一字确矣而不典,典矣而不显,显矣而不响,皆非吾意之所许也。于是惨淡经营,索之久而不得,而置之,而此一字忽然现前,乃真不可易矣。(73)钱澄之:《诗说赠魏丹石》,《田间文集》卷八,第148页。

文章来源:《北方文物》 网址: http://www.bfwwzz.cn/qikandaodu/2021/0210/357.html



上一篇:执子之手,与他“吵”到老
下一篇:秋日芙蓉

北方文物投稿 | 北方文物编辑部| 北方文物版面费 | 北方文物论文发表 | 北方文物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北方文物》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