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文物》期刊栏目设[01/26]
- · 北方文物版面费是多少[01/26]
- · 《北方文物》投稿方式[01/26]
北方文物论文研究方法(古籍文献的研究方法)(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手绘的三维图中,“心形城”的轮廓更让人一目了然。 中山国灵寿城遗址俯瞰手绘@付大伟 寿故城,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的农田阡陌之间。 面对田
在手绘的三维图中,“心形城”的轮廓更让人一目了然。
中山国灵寿城遗址俯瞰手绘@付大伟
寿故城,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的农田阡陌之间。 面对田地和荒草之间的规则
模宏大的建筑台基遗存,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样的遗存是伟大的奇迹:这是一片位于太行山东麓平原、滹沱河中上游,千百年来被人们反复开发而显得支离破碎的“熟地”。幸好,都城夹在滹沱河的两大水库—— 黄壁庄水库和岗南水库之间,所以没被水库淹没。也正因为处于水库涵养区,古城与城外的多处陵墓的地标建筑,没有被喧嚣侵扰。跟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方城相比,这种“心形城”少了死板,多了灵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特别的美学视觉。这种形状的美,无须理论来证明:因为,你看看现在女孩子梦寐以求要追求的“心形脸”,也就是俗称的锥子脸,或许就知道了古代中山国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美学天赋。
心形脸或锥子脸,成了网红脸,不少人对非天然锥子脸反感,但是无法否认:如果这种形状不好看,大家干嘛又要动刀子呢?答案:不言自明,这种形状,时髦!好看!从艺术上说,比国字脸更流畅。
没错,在两千多年前,中山国都城的设计师,把自家的国都设计成了一张“网红脸”,你说神奇不神奇。
▲“心形”网红脸演示示意图
▲我感觉:两千多年前那位设计师在偷笑
Ⅱ国徽篇
这个爱山民族设计了
一款“山”主题的LOGO
堪称中山国的——国徽
“心”形的王城之中,还要有山——城东北有座叫“黄山”的小山头,这不是巧合,而是体现了这个诸侯国的“崇山”风俗。水经注对中山国第一个都城“中人城”(中山城)一带有过描述。
《水经注?滱水》:“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西晋张曜《中山记》说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从前期都城中人城到后期都城灵寿城,“城中有山”的传统一直在传承。
中山的字面意思,就是“山中之国”。其他诸侯国,包括强大的秦国、楚国、齐国,到如今都没有发现象征国号的标志出土,而中山国却出土了象征王权与国家的LOGO——青铜山形器。
这组尺寸巨大的礼器,露出真容之后,让考古专家赞叹:这组器物堪称国徽啊!因为,它的上部如“山”、下部如“中”——两侧各有一回纹凤鸟,造型奇巧,真应了《史记·货殖列传》“作巧奸冶”的说法:中山国工匠,手巧活好,特别是金属冶炼。
这是一种仪仗礼器,中山成公、王cuo(第一个称王的中山国君四声,此字打不出,见上图)墓出土了一套6 件,每件高达143 厘米;中山王墓中出土了一套5 件,每件通高119 厘米。
▲战国中山国山字形青铜礼器 供图 @ 张慧
▲河北博物院展厅内的“山字”礼器阵
器物下部中间有安插木柱的圆筒状銎,出土时銎内还残留朽木。
▲“山字”礼器出土时的情形 供图 @ 张慧
山字形器插在木柱上竖立排列,气势雄伟。这种礼器为中山国所特有,造型庄重,立于木柱之上排列在帐前,象征着中山国王高高在上的权威。
▲中山王帐山形器复原想象图 供图 @ 张慧
除了“国徽”,体现“山”崇拜的风俗还有很多。如这套“人俑拜山陶器”,有六件方形陶锥体和一件人形俑。出土时,方形锥体每三个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山”字形。陶人俑发现于冶铜炉作业坑边的上坎,双手作圈手拱拜状。
▲“人俑拜山陶器”一组
陪葬时,人俑和山字形器均用净土掩埋,形象地反映了中山国崇拜山神的风俗。
Ⅲ 门户篇给首都把门的两座山
原来是一对萌宠神兽
灵寿故城的城垣内部是有起伏的,就自然地势夯筑而成,北高南底,地上部分多荡然无存,夯土城基尚在。
战国时期,是城市走向成熟的第一次高峰,居住区、商业区、政治区功能分区已经十分成体系。中山国灵寿城,位于太行山区与华北平原枢纽位置,又位于该国疆域中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
这座城分东、西城,东城北部为中山王陵墓区,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住区,西城北部为中山王陵墓区,南部为商业区,居住区。如今,一条运煤铁路将中山王城与王墓隔开。我们看灵寿城的遥感地图,一定会发现一处特别的景观——中山王衅墓西北有山头两座,分别为西灵山、东灵山——它们从平原上拔地而起,犹如两扇护陵的大门,神奇的是它们不是人工建筑,而是天然景观。
文章来源:《北方文物》 网址: http://www.bfwwzz.cn/zonghexinwen/2022/1212/1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