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方文物》期刊栏目设[01/26]
- · 北方文物版面费是多少[01/26]
- · 《北方文物》投稿方式[01/26]
北方文物论文研究方法(古籍文献的研究方法)(7)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山王墓出土狗骨架及金银项圈 供图 @ 河北博物院 中山王墓出土了两具狗骨架,颈项上都戴着金银制成的项圈。这两副项圈用长方形金片卷成扁管状,
▲中山王墓出土狗骨架及金银项圈 供图 @ 河北博物院
中山王墓出土了两具狗骨架,颈项上都戴着金银制成的项圈。这两副项圈用长方形金片卷成扁管状,管的外面正中有一条凹沟将扁管平分为两部分,管的内面中间有合缝,管的四角有细孔用来联缀,最后把金银两种扁管相间穿在革带上制成项圈。在项圈的外侧中间部位,缀有一个铜环,用来结带。
人家玩的这狗带上,背后还有字儿呢,看着像是“犀”,“犀”被用来形容凤毛麟角的稀罕物。这狗主人给狗穿金戴银还嫌不够爱,是不是就给它取了个昵称叫“犀”呢?阿犀阿犀,我爱你——狗带之上,名字写一遍还不够,所以就,每一节上都写了一个。
此段完全属于个人臆想,但似乎有点合理。
▲金狗带背后的刻字铭文 供图 @ 河北博物院
也许是,看到主人如此宠溺,这对室内摆件的孔雀感到羡慕嫉妒恨,两鸟面面相觑,竟然互看不顺眼起来。
▲中山国孔雀型青铜器摆件(也有推测为车上配件)
它们看到了什么?原来是主人的另一种宠物⑼
⒊玩玉
▲中山国蛙形墨玉雕
中山王墓出土玉器多达3000 多件,在玉器考古史上十分罕见。玉器的器形有玉环、玉璧、玉璜、玉佩、玉带钩、玉饰、玉片等。游牧民族崇尚黄金,农耕民族热爱白玉,这组玉石,是中山国由游牧向中原农耕文明靠拢的象征。
首先走过来的是上图的墨玉小蛙方阵。这蛙跟平常所见的蛙,不太一样,它们有尾巴,上翘紧贴臀部。它们昂着头、蹲伏着列队,憨态可掬。战汉时期,多有“宜子孙”玉器出土,寓意农耕民族繁衍人口的愿望。蛙,谐音娃,也常常成为人口生育的象征。只是不知,这里的小蛙,是否也是这样的寓意?这是一组把玩之物。文玩圈,流行“把玩”,要说这中山国王,也堪称把玩的鼻祖之一了。
接下来走过来的是小金虎六人组。这是一组嵌松石虎形金饰片,为镶嵌在衣物上的饰件,具有浓郁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小虎低头垂尾,四肢弯曲作行走状,形象稚拙可爱。金黄的虎身上嵌有翠绿的松石,色彩明丽,富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中山王墓出土嵌松石虎形金饰片
这组宝贝的亮点,不是金子,而是里边嵌的绿松石。绿松石,为我国传统四大名玉之一。这六只小虎低头垂尾,四肢弯曲作行走状,形象稚拙可爱。
现在隆重登场的是水晶玛瑙玉石手串天团。
它周长20.3厘米,在灵寿县岗北村战国中期墓出土,由1件长条形墨绿色玉石、14粒珠形红玛瑙串珠、8颗扁圆形水晶串珠和4颗扁圆形冰石珠串相间串成,搭配协调,色彩丰富。这样的DIY的串珠搭配,放在现在的文玩柜台,也应该丝毫木有违和感。
▲玉石珠宝串饰品
灵寿县岗北村战国中期墓出土
接下来走过来的是“六个小矮人”组合:
这是一组中山王族3 号墓出土的小玉人为随葬人俑,有的是妇女,有的是儿童。女俑头梳牛角形或圆形发髻,身着圆领窄袖束腰长袍,袍上饰有花格纹,是战国时期中山国建立者——鲜虞人特有的发型和服饰。
▲小玉石陪葬俑
战国中山王族3 号墓出土
最后压轴出场的是王家贵族龙凤战队:
它们是证明“王族基因”的代表性玉器,工匠采取了透雕、浮雕、阴刻的激发,刀法随花纹不同而变化。其毫不雷同的艺术造型和图案纹样,鲜明地反映出中山国玉工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龙形玉佩占中山国所有出土玉器的1/4。出场的透雕夔龙黄玉佩、夔龙饰青玉环是中山国玉器中佼佼者。
荣耀属于王者,它们就是“王者荣耀”的象征。
▲中山国王族墓出土龙纹玉器系列 供图 @ 张慧
最后这件东东,不算是玩意儿,是宫廷灯具,但从它的装饰看,绝对是一件艺术品。不知道,赵本山老师看到这件东西,是不是会感到“他乡遇知音”?
▲十五连盏铜灯
中山王
墓出土
这灯的整体造型仿佛一棵大树,枝头有十五只灯盘,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灯体可拆分为八节,每节的榫头形状各异,便于安装。树干上蟠绕着三条蜷曲的螭龙,树枝间小鸟引颈鸣叫、群猴嬉戏玩耍。灯的圆形底座由三只独首双身的猛虎托起,底座上站着两个男俑,正在高兴地抛食戏猴。
这就是会玩的中山国人,会制造玩物的中山国工匠。
进食的猛虎、静卧的小鹿、负重的犀牛、憨实的小蛙、活泼的小猴,神游的龙、飞舞的凤、身插双翼的神兽、单足卷尾的夔龙等,这形形的动物——勾勒出了一个惊艳、奇诡的中山国。1981年,战国中山国文物在日本展出,著名的美术家、作家东山魁夷曾赞叹:“中山国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了今天日本的水平!”(注:我觉得,是秒杀)
文章来源:《北方文物》 网址: http://www.bfwwzz.cn/zonghexinwen/2022/1212/1566.html